孟海没有理会前来侯府拜访的客人。</P>
孟海回到侯府之后也放出风去了,孟海从皇宫回来的时候不幸染了风寒,此时正卧病在床。</P>
毕竟当初孟海跨入侯府大门的时候,有不少人看见孟海是被两个侍卫抬下马的,月黑风高,即使有支灯架,周围那些眼线也分不出孟海到底是因为喝多了被人抬下来的,还是真的感染风寒身体不爽,被人给抬下来的。</P>
在皇帝重病的消息传出去之后,孟海侯府门口外就已经围了不少的人,只不过这些人知道,孟海并不在府中,所以只是在侯府门口等待。</P>
一直等到孟海回府,他们这才行动。</P>
所以孟海晃晃悠悠摇摇晃晃进入侯府的那一幕,周围的那些眼线或真或假的全都看在眼里。</P>
所以孟海以风寒为由,倒也说得过去。</P>
但是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。</P>
一直到第二天天明。</P>
孟海今天并未睡懒觉。</P>
不是他不想啊,是被迫营业。</P>
恐怕今后的每一天,他都要被迫营业了。</P>
孟海穿好了朝服。</P>
他哈欠连天地坐上了自己专用的马车。</P>
把车晃晃悠悠地驶入皇宫。</P>
从皇宫到外城,一直驶到皇宫的内城。</P>
孟海这才下了马车,朝着金銮殿赶去。</P>
他是要参加今日朝会的。</P>
皇帝病重的消息从昨天一直延续到现在,已经不算是秘密了,所以今日早晨的朝会就显得格外重要。</P>
因为今天早晨的朝会是赵宣主持的,在皇帝病重的情况之下主持的。</P>
虽然说这也不是太子第一回主持早朝了,但是这次的朝会意义非凡。</P>
孟海很快便走入到金銮殿之中。</P>
这也不是他第一回进入金銮殿,所以对整个大殿以及必要的礼仪流程都是熟悉的。</P>
他在跨入大殿之后,就站到了自己的位置上。</P>
没过一会儿,接到熟悉的人影陆续地走入到金銮殿之中。</P>
站在文官阵营最前方的翰林院学士方清国。</P>
负责管理皇家各种礼仪流程的中庭平事赵之礼。</P>
掌管着京城禁军的禁军副统领罗仁志。</P>
这三道人影踏入到大殿之中,立刻就引来了不少人注目的神情。</P>
毕竟昨日皇帝重病之后,唯一召见的四个人,就是面前这四个位居四品官职或者爵位的人。</P>
孟海昨天晚上回复之后,有不少人来询问关于皇帝的信息,自然也有不少人去了另外三方的府邸,询问皇帝的信息,但是都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信息。</P>
所以今日朝会的氛围就显得相当微妙。</P>
伴随着钟声敲响,赵宣身上披着赤红色的蟒袍,从屏风后面绕到了龙椅之前。</P>
他并没有坐到龙椅上,而是绕到了龙椅之前,龙椅面前,有人专门为其打造了一张椅子。</P>
赵宣在这张大椅上坐了下来。</P>
伴随而来的是周围的文物。百官跪下,齐声高喝“太子千岁”之类的字样。</P>
赵宣面沉如水,只是抬了抬手。</P>
周围的文武百官见到这一幕,齐刷刷地站了起来。</P>
之后又是各种各样繁琐的礼仪流程之后,赵宣说话了。</P>
“我这里有父皇昨日晚间的圣旨,赵首辅,这道圣旨是给你的。”</P>
中廷首辅赵琦落挺着肥胖的身躯站了出来,他在太子面前跪了下来,双手向上高举,嘴中高颂道:“微臣接旨……”</P>
之后的赵宣站起身来,将圣旨上的内容复述了出来。</P>
原来是在大秦南边的一座郡城,有一位王爷,他是先帝皇叔的子嗣,由于是皇族,而且他的这个位置还是可以终身世袭的,所以世世代代就在那个郡城当中做起了土皇帝。</P>
由于身上流着赵氏皇族血脉的缘故,当地的郡守也不敢轻易地招惹这位王爷。</P>
但是近几个月,有人暗中举报这个王爷有贪赃枉法,甚至有谋逆的嫌疑。</P>
贪赃枉法倒还是小事,但是谋逆这件事,一旦沾个边角,就不算是小事了。</P>
而皇帝这道圣旨的目的,就是为了让赵琦落亲自去那个王爷所在的郡城里面查验一番。</P>
由于这件事关乎赵氏皇族,而且还关系到谋逆一事,所以这件事理应由中庭首辅出面调查,这也是合情合理。</P>
赵琦落眼珠子转了转,就知道皇帝的意思,皇帝这是要把他调离出京,或许是因为记得,或许是为太子考虑,但是不管怎么说,只要他出了京城,这就达到了皇帝的目的。</P>
赵琦落可不敢反抗,他这个时候只能乖乖地领命,而且还要按圣旨当中所说,立即起程去南边那个王爷居住的郡城探明情况。</P>
赵琦落知道皇帝只是重病,并没有死。</P>
而且据说皇帝虽然重病,但是脑袋还是清醒的,日常发布命令也不是有任何大碍,所以他不敢反抗皇帝的命令。</P>
而且他也相信,在皇帝发布这道圣旨的时候,他的府邸外就已经聚集了许许多多的官兵或者巡御司官吏,只要他违抗圣旨,或者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,那么立刻就会被那些拥有着武装力量的人,给当即抹杀。</P>
所以他不敢反抗,也不能反抗,只能按照圣旨上的命令去执行。</P>
赵琦缘的这件事情告一段落,其次是关于翰林院大学士的调遣文书。</P>
翰林院大学士在即日起,编撰天历皇帝在位期间的历史,包括许多天历皇帝在位期间的重大事项,其中几件重大事情,就是近几年发生的宁王叛乱,与周国与西门部落之间的战役,与齐国之间的战役。</P>
按照大秦的传统,只要皇帝想要编纂这样的书本,或者历史,你需要在朝野之中找到那个最为博学多识的人,联合民间一些有能力的人共同编纂。</P>
所以这道圣旨的内容就是让翰林院大学士负责这一块的编撰,除此之外,当中还点明了翰林院和文华院,其中不少人共同参与的一元历史的编纂,也就是说,在近两三个月的时间里,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编撰这部史书,其他的事情都可以先往旁边搁一搁。</P>
这一下颁发了两道圣旨,目的就是为了提升赵之礼和方清国两个人的地位,这样这两个人才能够更好地配合太子处理朝政。</P>
甚至当中倒是没有关于孟海的任命,似乎他在这件事之中,仅仅只是一个看客。</P>
当然,甚至当中也没有提及罗仁志,这倒不是因为他不重要,而是因为关于军队方面的调动不能摆在明面上,所以皇帝早就已经在暗中做了安排,将不少军权全部归集到了罗仁志的手中。</P>
孟海听着赵宣朗读设置上的内容。</P>
他在一瞬间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。</P>
不仅是他明白了皇帝的意思,恐怕在场的不少人都已经明白了皇帝的意思。</P>
孟海低垂着脑袋,听着赵宣转达皇帝的意思对于这些事情的安排,他表现得没有表情。</P>
等到宣布完皇帝的圣旨,接下来的就是今日的早朝。</P>
有文武官员上奏,表示整个秦国哪个地方出现了什么问题,当然,有些官员也顺带着给出了解决的方法,至于这些方法是否可行,其中又会存在什么问题,这就需要朝堂当中的文武官员商量进行。</P>
孟海倒是没有参与这样的讨论,他只是在一旁站着,默默地聆听着朝堂当中部分官员对于某件事的看法。</P>
各种各样的事情,一件又一件地被提了出来,最后敲定。</P>
孟海在这期间并没有插话。</P>
等到下朝孟海也没有参与讨论,或者表达自己对于某件事的看法。</P>
孟海走在下班的路上,心中正在思索着各种各样事情的时候,一个小太监急匆匆地跑了过来,他在孟海耳边低语了几句,孟海又绕回到了乾阳宫。</P>
小太监是太子安排的。</P>
原因是这熊孩子的作业不会写了。</P>
熊孩子现在的作业自然就是奏折。</P>
所以他叫小太监把孟海给请回去,让孟海与熊孩子一同处理。早操我下来的奏折。</P>
孟海在进入乾阳宫的时候被门外看守着的侍卫拦了下来,经过侍卫层层的审核,孟海这才能够踏入到宫殿之中。</P>
偌大的宫殿,相当的安静。</P>
孟海最先朝着皇帝所在的乾阳殿望了过去,大殿外面站着不少的侍卫,这些侍卫身披盔甲,而且手中都拿着有刀,门口更是有许多身穿赤红色赤云服的巡御司官吏,将整个乾阳宫包围的严严实实。</P>
孟海这次的目的地并不是干阳宫,而是这座宫殿隔壁的“文宇店”。</P>
抬脚踏入大殿之中。</P>
赵宣已经在大殿里面等候着孟海了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