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的黑云军已经看不上这点东西。</P>
而且桓家的老底都集中在内城。</P>
翌日,各种攻城器械被推入城中,城上守军一见这些巨物,眼神无比惊恐,连续三日的轰击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。</P>
李跃进入城中,准备旁观李佑的指挥能力。</P>
毕竟在荆襄前线待了五年之久,从底层士卒爬到都尉,知晓各种军务运行。</P>
而且他身边还有很多幕僚,时刻提醒。</P>
秦彪更是寸步不离。</P>
投石车蓄势待发,甲士们严阵以待,就等这最后的一战。</P>
然而就在此时,内城城门却打开了,一众襄阳将吏在杨略的带领下肉袒而出。</P>
“降了,桓豁愿归降大梁,负隅顽抗者,罪在桓豁一人,与百姓士卒无关。”为首一人颇为雄壮,身上全是腱子肉,面对黑云甲士的刀斧神色如常。</P>
城上城内,近万晋军士卒已经放下了兵器,神色紧张的望着黑压压的梁军。</P>
李跃原本以为他们会顽抗到底,没想到还是降了。</P>
桓家能以一个三流士族在江东混到今日,肯定不止一个桓温。</P>
作为桓温其弟弟的桓豁归降大梁,有极大的示范效应。</P>
李跃赶紧脱下外袍,快步上前,为桓豁披上,亲卫隔开其他人,警惕的望着桓豁。</P>
“识时务者为俊杰,桓将军心怀苍生,何罪之有?朕仰慕将军久矣,从今往后,南北皆为一家,荆州百姓将士皆为大梁子民!”李跃大声道。</P>
“万岁!”</P>
桓豁还没说话,城上的守军早已欢呼起来。</P>
“人心向背,一目了然,陛下非是胜在战场,亦非器械,而是胜在人心。”桓豁拱手道。</P>
这话有一定的道理。</P>
桓豁真豁出去了,凭借内城的粮食,死守十天半月,还是能做到的。</P>
投石机不是万能的,也会损耗。</P>
十天半月之后,桓温的援军说不定就到了。</P>
不过就算桓豁想死战,晋军士卒未必愿意,这场大战的胜负,其实早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决定了。</P>
“人心即为天命,桓将军顺天而行,有功于华夏,封宜城侯,升镇南将军,汝州刺史。”李跃厚赏之,做给江东看。</P>
也不知道桓温知晓桓豁投降后,会怎么想。</P>
忽然心中一动,想起几日前桓温莫名其妙的那封信,隐隐感觉桓温似乎早就放弃了襄阳,放弃了荆州,所以提前打个招呼,善待襄阳城中的桓家人。</P>
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,是这时代士族的常规操作。</P>
桓温即便起兵造反,也不是十拿九稳。</P>
当年王敦比他声势强多了,还是被江东士族们联手玩死……</P>
李跃心中顿感无比荒诞,那些英勇守城的晋军,算是白死了。</P>
但这个时代,最不值钱的就是人命。</P>
“多谢陛下,如此厚封,臣实不敢领受,败军之将,不可以言勇。此战臣心服口服,只愿做一富家翁足矣,以免遗笑天下。”</P>
桓豁这话一出口,李跃基本能确定自己的猜测是对的。</P>
在荆襄和建康皇位之间,桓温选择了后者。</P>
早在二十年之前,桓温就已经钻进牛角尖里面出不来了。</P>
“既然如此,镇南将军,汝州刺史可免,改升太常,宜城侯不可推辞,此乃朕之心意。”李跃从其所请,将他高高供起来。</P>
“臣、领命。”桓豁拱拱手。</P>
(本章完)</P>
<\/b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