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七十三章 战李世民(1 / 2)

若是赵明渊以武力逞强,靠着刺杀对方大将获得胜利,从而夺得天下。当下固然是爽了,只不过会遗祸后世。</P>

只怕以后的天下局势,便会成为武道为尊。</P>

到时候会不会谁的武功高,谁成为天下第一,难道就能当皇帝了?</P>

有了赵明渊这个先例,只怕后世必然会有人这样想。</P>

长此以往,此后但凡武功高强之人,不管他心中怎么想,必然会陷入野心的旋涡之中,不知会因此而产生多少争斗。</P>

因此,即便有能够轻松取胜的捷径,但为了不留后患,赵明渊准备堂堂正正地对敌。</P>

赵明渊心中怎么想,李唐众人自然不会知道。</P>

更何况,即便他们猜到了这种可能,却也不会让李世民以身犯险,来验证这种猜测。</P>

于是,不顾李世民的反对,天策府众人便护着他急速返回唐军大营之中。有了大军的保护,众人方才放下心来。</P>

不过,即便匆匆一瞥,众人皆是知兵之人,却也看出了不少门道。</P>

看来这一战,不容易呀!</P>

打眼一扫,众人发现明军军营布置得井井有条,但却太过中规中矩,毫无出彩之处。</P>

甚至可以说太过死板教条了,简直和兵书上记载的一模一样,就好似现抄的答案一样。</P>

乍的书呆子所为,平时只会纸上谈兵,真正指挥大军之时只能抄书了。</P>

看到这里,众人不禁想到此战明军乃是明王赵明渊御驾亲征。</P>

因此,这一番布置,极有可能便是赵明渊的手笔。</P>

赵明渊虽为一方首领,手下强兵良将层出不穷,但其自身,倒是的确没有什么出彩的战绩。</P>

难道他这是犯了不少御驾亲征皇帝的错误,不肯放权,搞极限微操吗?</P>

单看这营地的安排,显然赵明渊是看过兵书的。</P>

只不过,有时候一瓶不响半瓶晃荡,却比一点儿都不懂造成的危害要更可怕。</P>

难道赵明渊会成为后世历史上因御驾亲征而败亡的又一战例吗?</P>

可接下来仔细观察,却让众人越看越是心惊。</P>

这是怎么回事?</P>

明军营地四周的防御工事怎么这么多?</P>

拒马、壕沟、箭楼布置得密密麻麻,修了一层又一层。</P>

这也太多了吧!</P>

从前营到后营,重重叠叠的,足有近十层防御圈。</P>

即便是晚上偷袭,等到打到后营,只怕天都要亮了!</P>

这要怎么打?</P>

更何况,营地之中巡逻的甲士连绵不绝,随时准备抵御唐军的突袭。</P>

白天都有这么多人巡逻,晚上只怕也少不到哪儿去。</P>

赵明渊这是有多怕死啊,才会把大营里布置成这样。</P>

这仗没法打了!</P>

即便以李世民之能,想要攻打明军的大营,却也如狗咬刺猬,无处下口。</P>

众人纷纷收回了刚才的判断,对赵明渊的轻视之心一扫而空。</P>

不管赵明渊是纸上谈兵,还是误打误撞,把营地布置成这样。</P>

总之,若是明军坚守不出,无论是强攻还是偷袭,唐军都难以取得什么战果。</P>

唉!原以为这赵明渊只是武功了得,没想到却也是个知兵之人。能有如今基业,果然不是侥幸。</P>

看样子取巧突袭是不可能了,只有想办法正面对垒取胜了。</P>

即便知道正面对垒必然会伴随着巨大的牺牲,可他们也别无选择了。</P>

唯有期盼赵明渊的确是刻板的教条主义,对战阵应变之道做不到随机应变,或许能寻到空隙,一举打败明军。</P>

李世民不禁苦笑,打了这么多仗,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将获胜的机会寄希望于对手犯错。</P>

可他的确没有什么良策了。</P>

不单是他,即便是天策府一众谋臣,同样没有什么好办法。</P>

可李世民不愧是李世民,其性情果敢坚毅,非常人所能及。</P>

即便实力不如对方,却也没有丝毫气馁,打得过要打,打不过也一样要打!</P>

当即,李世民便亲笔写下战帖,派人送往明军大营。</P>

这自然并非李世民多有礼貌,偷袭的事情他可做过不少。这只是防止赵明渊避而不战,将明唐之战拖成持久战。</P>

大唐毕竟只是占据一隅之地,战事拖得越久,对大唐越是不利。即便最终取胜,也只不过让窦建德渔翁得利罢了。</P>

当然,他相信赵明渊也不会将这场战事延续下去的。毕竟拖久了,对大明也同样没有什么好处。</P>

事实也正是如此。</P>

如今,明军破城无数,连战连胜,正是气势如虹之时,一鼓作气打败唐军才是正理。</P>

若是战事拖延,只会多生变数,对大明没有什么好处。</P>

对大明来说,泰山压顶一般直接打败大唐才是最好。</P>

因此,李世民很快收到了回帖。</P>

上面只龙飞凤舞地写着一个大字:</P>

战!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