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4章 克制和欣赏(1 / 2)

项沉鱼前脚离开,后脚赵钱小心翼翼的关上办公室的门,走到窗前看到项沉鱼走了出去。

项沉鱼似有所觉般,忽然停下脚步,扭头望来。

赵钱立即躲在窗帘后。

等了一会儿,赵钱偷偷探头,原地早已没了项沉鱼的身影。

赵钱松了口气,这才拿出手机拨出去一个号码。

“又有人来调查沈离,是新来的署长项沉鱼,我知道了。”

项沉鱼坐上车,手指轻敲方向盘。

老狐狸。

她总觉得赵钱好像在隐瞒什么。

沈离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消防员,为什么他的档案却是特级保密,除非、他另有身份。

玉牌和沈离究竟是什么关系,是他机缘巧合得到的,还是本来就是他的东西……

项沉鱼抓着方向盘的手紧了紧,拿出手机打开导航软件。

“距离青州烈士陵园全程二十三公里,耗时四十三分钟,现在开始出发吧。”

导航软件里传出甜美的系统提示音。

四十五分钟后,项沉鱼赶到郊外的陵园,终于在西北角找到了刻着沈离名字的墓碑。

碑前鲜花水果俱全,可以看出,经常有人来看他。

项沉鱼将怀中的鲜花放下,站直身敬礼。

沈离十年前在火灾中一共救了九个人,他和所有人安全撤出,但因为有一个小男孩哭喊着要冲进火场找外婆,沈离义无反顾的冲了进去。

然后他就再也没有出来。

英勇无畏,舍小我救百姓于水火,他对得起自己的职业,亦拿生命去践行自己身为消防员的使命。

他有着高尚的灵魂,亦值得敬重。

“抱歉,打扰您了。”

项沉鱼单膝跪地,仔细观察着墓碑。

墓碑上,照片那个框里,是一片空白。

项沉鱼仔细查看了一下,根据风化的痕迹来看,这里原先应当是有照片。

为什么要拿走沈离墓碑上的照片?是为了掩盖什么?

这个沈离,越查下去,身上的谜团就越多。

看来切入点还是在沈又安身上。

两天考试很快过去。

二十一号早上八点,参加冬令营的所有学生在操场集合,由领队老师点名后,乘坐大巴前往机场。

青州一共五十七人,蓝雅高中占据三十二人,其中A班就有二十五人。

青州除了蓝雅高中外,还有文德和实验高中,都是青州排名前几的公立高中,这次去冬令营剩余的名单几乎被这两个高中平分。

领队老师一共四名,两位负责冬令营期间的行程安排,是A班的班主任孟珺竹和b班班主任鲍园,两位老师负责所有学生的饮食起居,是学校后勤部调过来的,两位三十多岁具有很强的生活经验心思细腻的老师,一男一女,分别是周群和郭慧。

“沈又安。”

孟珺竹第一个就点到了沈又安的名字。

沈又安走出来,应了声到。

孟珺竹笑着看了她一眼:“上车吧。”

其他人都是大包小包拉杆箱齐上阵,仿佛去春州的这七日是去旅游度假的。

唯独沈又安是个异类,她只背了个双肩包,包里看起来也没多少东西,除此之外,什么都没带。

简直是将极简主义贯彻到底。

沈又安上了车,然后是柳润熙,他跟沈又安一样,没多少行李,上了车看了眼沈又安,就在她身后的位置坐下了。

高雨萼打着呵欠坐在沈又安身边的空位上,“你给我的卷子我昨晚做到半夜。”

她从书包里抽出一张写满的试卷塞给沈又安,“困死我了。”

话落脑袋靠在沈又安肩上,呼呼大睡。

沈又安从书包里拿出一根笔,又拿出一本书,把试卷垫在书上,低头旁若无人的批改试卷。

大巴坐满后,开始上路,驶往机场。

沈又安花了五分钟批改完,见高雨萼睡的正香,便没有叫醒她。

前座余露扭头,看到这一幕,满眼羡慕。

高雨萼自从和沈又安走的近后,成绩突飞猛进,上次期中考试,都快追上自己了,这让闫露很有危机感。

沈又安私底下有在偷偷帮高雨萼补习,这才是高雨萼成绩快速进步的最大原因。

“安安。”闫露小声开口。

“借我一本书行吗?我挺无聊的,我带的书在后备箱里。”

闫露眼睛瞄向沈又安手里的那本书上。

沈又安递给她。

“谢谢。”

闫露郑重其事的双手接过,手指轻抚书封。

这是一本英文原书。

闫露试着翻译出来——“搜索Schrodinger's cat薛定谔之猫,寻找薛定谔的猫?”

沈又安平时很少看杂书,时间都用来刷题了,这还是她第一次发现沈又安看杂书,跟窥见了沈又安什么隐私一样,心情颇有些激动。

薛定谔的猫,只要是学物理的,就不会不知道这一着名的思维实验,现在已经演变成了大众熟知的一个梗。

它其实是量子力学延展出的其中一个问题,多年来物理学界纷争不断。

沈又安数学成绩拔尖,但其实她的物理同样毫不逊色,不过这要去参加数学冬令营了,沈又安却随身带一本物理学着作,果然天才都是这么一心二用的吗?

闫露翻开看了几页,她自小接受国际教育,英语交流毫不费力,但这本书她读起来却颇为艰涩,其中还有好些物理专业名词,看的很是吃力。

没一会儿闫露就打起了瞌睡。

半小时后,大巴到达机场,闫露把书还给沈又安。

“安安,抽空可以把你的书单分享给我吗?”

闫露坚信,跟紧学神的脚步,一定可以对自己的成绩有所提高。

“好。”沈又安接过书放回书包里。

高雨萼迷迷瞪瞪的醒过来,一张纸巾递到面前。

“擦擦嘴角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