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4章:线膛炮与滑膛炮(2 / 2)

当古人发明火药后,“火炮”就开始蓬勃发展起来。其实在南宋期间,战场上就已出现“霹雳炮”。随着火炮的大力发展,并通过三次“蒙古西征”,使得“火器”逐渐传播到西方,便促进欧洲对其技术进行大力研发。

在西元14世纪期间,欧洲最早出现“前膛炮”,以及各种发射石弹的“火炮”。这种“火器”的出现,引发当时西方世界的普遍关注。在最开始的时候,“枪炮”都是经过“滑膛”阶段,然后才逐渐发展出圆形的弹药来。

虽然在战事发生的时候, 弹药出现后,其威力逐渐变得强大起来,但想要直接替代弓箭,在当时还是没有办法实现的。原因是这种弹药发射速度太慢,而且还需要分类安装,在射击精度上每次都相差太多。

若果稍微远一点,或许就不知道发射到哪里去了,假如是在阴雨天气的情况下,这种弹药一旦受潮还没有办法使用,不如射箭呢。在进入到中世纪后,欧洲士兵开始排成长队,然后利用排队射击展开战术。

此时,出现的这一状况并非是他们很勇敢,而是他们这样做的命中率非常高,在几轮排队枪击之后,剩下的人员,还需要用刀剑来拼杀解决。这是因为“滑膛枪”射程近,精准度低,装弹麻烦,效果不理想。

到了西元15世纪,亚平宁半岛南端的意大利那不勒斯王国军队最先出现了装备“线膛枪”的情况,子弹装入到下方气口位置之后,可以得到快速提升。假如这在战场上的话,或许会是很要命的事,因为卡住。

“膛线”可让炮弹射击精度更高,且让炮兵在战事当中的地位逐渐上涨,成为战场上非常可怕的力量。

其实在历史发展中,“线膛炮”逐渐壮大时,“滑膛炮”应该要退居二线才对,但此时出现的凸起力量,让这种配置逐渐变得强大起来,那就是后世以“坦克”为代表的“装甲部队”力量,为“滑膛炮”带来全新生命力。

后世实战证明,“坦克”、“装甲车”想要在最原始快速前进中实现更大膛压增加射程,而“膛线”反而会消耗一部分能量,才可使炮弹逐步旋转。经过对比后发现,“滑膛炮”的寿命更长,而且制造工艺更加简单。

“膛线”作为枪炮的“灵魂”,它可以分成不同种类。在历史长河当中,“膛线”从无到有,从简单到复杂。凭借自身与众不同的特性,使得“线膛枪炮”逐渐走向历史舞台,并顺其自然成为了“枪炮灵魂”的主导者了。

不过,“滑膛炮”的性价比就未必不如“线膛炮”,因为在崇祯帝咬牙将最后到手还没捂热的50万两银子也忍痛割爱下,徐光启及其“洋人助手”们竟然破天荒地想到了不用“后膛”点火和“装弹”的滑档式肩扛炮”。

这种长度介乎四到六尺且重量在数十百斤之间的“肩扛式滑膛炮”,几乎就是后世“迫击炮”的翻版,因为其“弹药”互相通用,且“子銃”即“弹头”中也塞满了“黑火药”与各种碎铁块、钢珠、钢片,激发起来更便利。

其实,“迫击炮”的发射原理和普通枪炮一样,即通过“膛压”驱动弹丸运动。当“炮弹”被打开“保险”并露出“引信”后,直接往炮管里放入,下落“砸”到炮管底部的“撞针”上,那炮弹尾部的“爆发火药底火”就会被“撞针”激发“源动力”,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燃气,进而在炮管内形成“膛压”,推动着“炮弹”在炮管里加速运动。

“膛压”越高,炮弹的运动速度就越快,炮口初速度就越大,射击距离也就越远。所以,“膛压”越大,则“迫击炮”的射程就越远,这就是“迫击炮”的发射原理。它是一种“低膛压滑膛炮”,所以炮弹飞行弹道弯曲。

徐光启虽然不知何为“弹道曲线”,但他从“西洋人”那里学到了不少数学知识,尤其是“三角函数”、“球面几何”等算法,知道“便携式滑膛炮”高低仰角不同,射程也就不同,最大抛射距离用45度仰角,厉害了!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哈哈,多谢各位书友关注,收藏,推荐,订阅和评论本书!身为作者,我很高兴也很荣幸能为各位读者提供一部符合大众口的“都市异能”兼“修真玄幻”小说。常言道“人生苦短,笔尖修长。”是故,修真路漫漫,何处觅长生?烦恼无去处,且看书中人!

本故事纯属虚构,若有雷同实属巧合!道友们,打工辛苦,时间紧迫,创作不易,点赞收藏,顺便转发,欲知情节?下回分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