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央宫。
夜如何其?夜未央,庭燎之光。
未央宫取其‘未央’未尽,不绝之意,而得名。
此时未央宫最高之处,‘柏梁台’上。
当朝皇太子刘据跪着匍匐在地,面上虽然毫无惧色,但是认错姿势是虔诚恳切卑微之极。
汉皇刘彻身材非常魁梧高大,气冲冲地在主位上坐着。皇后卫子夫为其拍背扶胸的舒缓怒气,却一言不发,只字不提为皇太子开脱。
“私自离开长安,还远去齐国,与仆从失去联系不知所踪,你还丢了太子印,你真是本事大了。怎么?遇到危险,知道让玄参回来求父皇救你了?你不是自比雄鹰,翅膀硬了,能飞吗?你飞走了就别回来了,我还缺儿子当太子吗?”
“父皇,儿臣有留书的。”
不提留书还好,一提留书,汉皇刘彻更是怒不可解,把案前的竹简直直扔了过去,砸在皇太子刘据身旁。“藏在杏树冠上的帛书算是留书?你呈送到朕的手里的才叫留书!”
刘据爬伏的身形吓得晃了晃,“儿臣知错”。
论演技,刘据觉得自己比欧素影要好,起码在父皇面前示弱,让父皇心软原谅,是刘据从小擅长的。身为一国储君,该硬气的时候要足够硬气,该果断时候要果断,该勇敢时候要勇敢,该示弱认错的时候呀,也要态度端正姿态放低,诚诚恳恳地认错。
这回犯的事情确实足够父皇生气的了。
私自离宫不说,更是史无前例离宫了数月,父皇母后不责怪儿臣,儿臣都有些想家和内疚了。
“知错你还犯错?”
“儿臣糊涂,听闻幼弟刘闳重病,想到幼时与其亲密,他病重却不得亲人在旁,而吾只是偶有轻咳之症,父皇母后,还有几位阿姊就伴随儿臣左右,照顾有加。思己度人,儿臣实在是牵挂闳儿。儿臣想去探望,汝与吾母后皆不允。儿臣就生了这糊涂想法。”
“那你失踪是怎么回事?”
“这,儿臣自己不小心,在河里洗浴之时被水流冲走,而与百里青,玄参等失去联系,不过儿臣很快与他们通信了。是百里青太过担忧,才立即让玄参回城求援的。”
虽然已经听说刘据水边失踪的事情,现在听儿子刘据亲口说落水失踪之事,卫子夫仍心有余悸,心疼又埋怨地看着前面跪坐的小儿皇太子。
“他担忧是对的,回来禀报也是对的。他们看管不利,都杖责二十大板,调离长定殿。”
“父皇,若不是他们忠心护主,儿臣早没命回来听父皇母后教诲了。儿臣在齐国遇到一伙贼人刺杀,险象环生啊。”
“这刺杀,可是与齐王有关?我让卫伉带兵去援,你怎么让其在他处等候?连齐都都没进去,莫不是受制于齐王,还是他身边某个官员僭越?”
“父皇,此事与闳弟无关,儿臣留在齐国多日也就是调查此事。有东越奸细潜入,正是他们刺杀儿臣,妄图挑拨我与闳弟的关系,更是挑拨父皇与亲子齐王的关系呀。”
“可恶东越贼人!这事让卫青去跟进,你不要管了,今后你禁足长定殿,一个月,不,一年,一年不许出殿门。”
“儿臣遵旨。”
一年幽禁东宫,太狠了!但是父皇在气头上,不顶撞他。母后也显然有气,我先忍着。等过几日,父皇母后气消了,我再找个由头让父皇去了禁足。
“太子印丢失是怎么回事?”
“这许是儿臣落水之后,丢失水中了。那河水湍急,太子印是重物,许沉入河床泥泞,应该不会被他人所得。”
“哼!朕见你也不甚看重这太子之位。”
皇后卫子夫闻言拉拉汉皇刘彻的袖子。
皇太子刘据也再次匍匐在地认错,“儿臣知错,父皇息怒。”
“滚,现在就滚回长定殿去。”
皇太子刘据与母后卫子夫对了下眼神,恭谨地行礼退去。
“据儿这次太过分了。”卫子夫瞬间眼睛通红,带着哭腔又生气又委屈地说道“皇上,你要废了他太子之位,臣妾绝对毫无怨言。臣妾不求他是太子,只希望他平平安安的,守在臣妾身边,守在皇上你身边。你我曾誓言,要如寻常黎民夫妻那般恩爱情深。我如今也只想儿女承欢膝下,如黎民小家那样和乐就好。皇上,你就废了他太子之位吧。”
“不哭不哭,子夫,你别哭坏了身子。他不回来,你哭,这回来了,你怎么还哭啊。这太子岂能说废就废的,我就是吓唬吓唬他。子夫,你怎能当真,真要我废了他呢?他是你我的儿子,当然要是太子了。”
“他怎能因为出身好,就当太子呢?一国储君,要看重德行啊。”
“数德行,他也是最好的。”
“哪里好了,你看看他做的事,太子印都丢了。”
“太子印丢了,再造一个便是,朕这就责令宗正督办此事。”
“他私自出宫,这么久才回来。”
“他出去,也是因为兄弟情深啊。年轻气盛,总想着出去,朕当年不也是出去才遇到你。”提起当年长安城外灞河边相遇的事情,卫子夫甜蜜地靠在了汉皇的怀里。
“皇上,你总是这么英明勇敢,心胸宽广,对据儿也教导有方,我却只知道哭。得你倾心,我总觉得有愧。”
“得子夫相伴,是我今生最开心的一件事了,在你身边,我总觉得特别放松。子夫,你看那边,去年咱们曾在那里烤肉唱曲。”
“是啊。等你得空了,咱们再去上林苑走走。”
“嗯,国事繁忙,总不得空陪你,朕疏忽你了。”
“皇上说哪儿的话,这柏梁台不就可以看到长安城内外全部的景色,那上林苑也是看的的。这眼睛看得,就跟去了一样。”
“你说的对,朕建造这柏梁台就是为了能与你一同登高,一览朕的江山。”
“真好。”
“子夫,我总觉得人生太短,总想多些时间。”
汉皇刘彻看了眼柏梁台上的问仙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