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3章 刺激刺激他!(2 / 2)

“明白了!”

冯远征点点头,“您说的对。”

林为民笑了笑,再次拍拍冯远征的肩膀,这才离开了人艺。

到了周末,林为民约上了程早春去看望边署。

在车上,程早春忍不住吐槽,“你这套人走茶未凉、溜须拍马的东西真是炉火纯青,专盯着退休老头儿、老太太祸害。”

“等你退休了,我也这么对你。”

一句话把程早春腻歪的想给他两个大逼兜。

两人到了边署家里,老同志果然很高兴,卸下了身上的担子,大家说话也随意多了。

这一次边署退休,同一批退下来的还有两位同志。也就是说,在最近这段时间内,有三位尚书级别的领导将会同时履新,这其中就包括了郑国父亲。

慰问了退休老同志那颗敏感、脆弱的心,翌日再上班,林为民见到了久违的谟言。

于华从国立文学院作家班毕业,回了之江,谟言的作家班生活却才刚刚开始,还有一年半的时间。

他这次来《当代》编辑部带来了自己的最新作品《天堂蒜薹之歌》。

林为民翻着手稿,很是好奇的问道:“前几个月见面的时候还没听说你动笔,怎么回老家过了个年,就写了部新长篇出来?”

“就是回家过年时候写的!”谟言说这话的时候表情愤愤。

去年国立文学院放了寒假,谟言回老家过春节,恰好去拜访了老朋友的时候,在对方的家里看到了一则鲁东《大众日报》上刊登的报道。

报道的内容讲述的是省内苍山县发生的震惊全国的蒜薹事件。

谟言看完了报纸,回到家中思前想后,心中义愤难平,于是奋笔疾书,花了三十五天时间,创作出了这部义愤填膺的长篇。

谟言讲完具体情况,仍有些气愤的说道:“林老师,这部您无论如何一定要发表出来。”

“行,那就发!”

林为民随口说的一句话,却让谟言讶异的看着他。

谟言说让林为民无论如何要发表这部,是因为心中的义愤难平,可他着实想不到林为民连都没看,竟然就同意发表。

“不用审审稿?”谟言忍不住问道。

林为民又道:“那就审审!”

嗯?

谟言疑惑的看着林为民,他心里刚想着林老师这也太没有原则了,脑海中却突然闪过一个念头,愣在了那里。

等了好半天,谟言才回过神来,见林为民的眼神平静的望着他,谟言的脸上露出几分不好意思的表情。

“对不起,林老师!”

“对不起什么?”

谟言凝视着林为民,“您以前经常说,作家要有跳出作品的能力,要和政治保持距离,这些我都没做到。”

林为民欣慰的颔首道,“你能想明白这个道理最好。”

他手里掂量着书稿,说道:“能不能发表,只有一个评判标准,就是作品是不是能够打动人心,跟你的情绪、创作目的和题材来源没有任何关系。”

此刻,谟言想明白了这个道理,情绪也平复了下来,“我明白了。”

林为民没有再和谟言说话,专心致志的看起了书稿,谟言则安静的坐在一旁喝着茶水,随手拿起了办公室书架上的书。

一晃一上午的时间便过去了,林为民扭了扭有些僵硬的脖子,从书稿中抬起头来。

谟言被他的动作吵到,放下了手中的书,“林老师,您觉得怎么样?”

“汹涌澎湃,充满力量!”林为民不吝赞美道。

谟言听到他的夸奖心中的忐忑消失,脸上露出笑容,眼睛眯的都快看不见了。

《天堂蒜薹之歌》应该是谟言第一部真正严格意义上的长篇,《红高粱》说是长篇,但实际上是由五部中篇组成的集,说是长篇勉强了一点。

这部以真实事件为原型创作的,创作时间极短,充满了情绪张力,通过文字就能感受到谟言当初在创作这部时内心那激愤的情绪。

“那……发表没问题吧?”谟言期待的问道。

林为民点头道:“当然没问题,不过……”

“不过什么?”谟言的心再次忐忑起来。

“这部现实意味太强,风格也太过粗放,与你以前的风格大相径庭,你恐怕要做好挨骂的准备!”林为民道。

谟言的心放了下来,“只要能发,愿意怎么骂都行。”

林为民自然看得出来,谟言写这部颇有点为民请命的意味。

这种使命感和荣誉感一旦上身,神挡杀神,佛挡杀佛,林为民来了也拦不住。

“行了,别弄的跟要上刑场一样,有这个劲儿,把好好修改修改!”林为民将稿子递给谟言,“写的一气呵成,情绪饱满是好事。但写的太急了,不少句子太过粗糙,修辞也很有问题,要花点时间好好修改修改。”

谟言接过稿子,“没问题,我这就回去改稿子。”

等谟言走后,林为民给于华去了个电话。

没别的目的,就是告诉他谟言又写了一部长篇,刺激刺激他!
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