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7章 老子只是想装个杯而已(2 / 2)

众多的讨论声让房间内陷入了短暂的嘈杂声,直到大家的情绪都宣泄的差不多了,也达成了以后“投稿只投《当代》”的一致性意见之后,下一位女生站了起来。

她的手中同样握着一卷书,“各位同学,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林老师曾经在《钟山》上发表的中篇《潜伏》,我选的这一段是我在这篇作品中感触最深的一段,这一段是中男主角余则成的爱人、也是同志的左蓝为了掩护他牺牲后,余则成激动的朗读《为人民服务》这篇文章的情节。”

女生显然是极爱《潜伏》这篇的,光是说到这段情节时,眼眶便有些泛红。

她整理了一下情绪,房间中响起了舒缓的嗓音。

“客厅中,余则成捧着那篇文章反复的读着,一开始他的语气平淡,后来渐渐的亢奋了起来,而后激烈、悲壮,他想到了左蓝的死。

‘人总是要死的,但死的意义有不同。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: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。为人民利益而死,就比泰山还重;替*****卖力,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,就比鸿毛还轻。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,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。’

……”

女生含着泪读完这段文字,然后用哽咽的声音说道:“以前在读老人家这篇文章时,我总不能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义,直到我看到了《潜伏》中林老师借着余则成的口念出的这一段,我才明白老人家的思想是何等的深邃。”

在女生说话的时候,身边的学生们都被她感染,表情凝重而哀伤。

他们都是二十岁出头的年纪,老人家的去世是他们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。

低沉的气氛持续了几分钟,在女生坐下之后,又一位同学站了起来,朗读的同样是林为民的作品。

他们这一群人都是燕京各大高校的学生,他们聚集起来的目的只有一个,那就是因为林为民。

很显然,这是个林为民狂热爱好者组织的读书会,用后世的话来说,这帮人都是林为民的唯粉。

只是不知道,这一群视林为民为精神导师的大学生们,在得知了林老师替他们找的那份临时工工作之后,还会不会依然如此爱戴他?

大概可能也许还是会的。

毕竟,林老师可是偶像啊!

随着时间的流逝,林为民在《文艺报》发表的《我们的文学创作需要百花齐放》这篇文章所引发的反响越来越大。

作为同属国文社的《人民文学》,在3月号的刊物当中在卷首语、编者按当中多次引用了林为民在文章中的话,充分显示了对自家人的支持。

其后便是远在沪上的《文汇报》,这家报纸应该算是第一个站出来旗帜鲜明的支持林为民的大报。

林为民的作品在沪上周边向来很受追捧,在改开后,南北方的开放程度正在逐渐显露出差异,如今林为民所倡导的“文学创作需要百花齐放”的方向恰好迎合了开放的观念,立刻引起了很多媒体和有心人的关注,并大力赞扬。

《文汇报》的发声如同一声号角,越来越多的媒体加入了由林为民的这篇文章所掀起的讨论当中,这其中有《燕京日报》这样来自首都的报纸,有《光明日报》、《中国青年报》这样国家级报纸,也有《辽东日报》、《津门日报》这样的地方报纸,还有如《批评家》、《文学评论》这样专注于文学评论的刊物。

越来越多的报纸、杂志参与到这次大讨论当中,逐渐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各地方文协、报纸杂志等刊物以及广大文学爱好者集体大讨论的情况。

上一次出现这种全国性的大讨论,还是1980年。

一位纺织厂的女工潘晓给《中国青年》写了一封信,题名为《人生的路啊,怎么越走越窄》。

这封来信一经发表,顿时在广大青年中激起了轩然大|波,一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关于人生观的全民大讨论由此拉开序幕。

林为民这次的文章所引发的讨论比之当年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
经历了长时间近乎残酷的压抑,国内的文坛已经沉寂了太长的时间,哪怕这几年一直有文坛大佬频频在会议上做出重要讲话,来鼓舞士气、提振精神,风气也有所好转。

但已经造成的戕害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抹平的,最关键的是,保守的风气不是一时可以扭转的。

张建军中二气息十足的发言一语成谶,林为民这次在《文艺报》上的文章真的成了引发全国范围内文学创作方向的大讨论。

而作为始作俑者的林为民,看着短时间内猝然发生的一切,一脸懵逼。

老子只是干完了活想装个杯而已,伱们要不要搞这么大啊?

第二更。

(本章完)